你辛苦寫的貼文為什麼總是無人問津?你是否感到挫折和困惑,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?別擔心,今天奧斯曼數位行銷公司將揭開內容行銷的秘密,教你如何讓你的貼文不再石沉大海。這3招內容心法,不僅能提升你的曝光率,更能讓你的內容引起共鳴,吸引更多讀者的目光。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心法的神秘面紗,讓你的發文從此不再沒人看!
目錄
Toggle第一招:用戶思維
許多想要投入社群媒體、創造流量變現的初學者,都會觸犯一個十分常見的錯誤:忘記要從「消費者的角度」思考。
這篇文章對消費者來說有沒有吸引力?消費者可以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什麼收益?很多商家在發文前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,相反的,他們就像是一個失敗的業務,不斷吹噓自己的產品有多好、多棒,卻沒有先問清楚:究竟消費者需不需要?
一、只關心自己很正常
只關注和自己切身相關的內容,是人類的天性。
之所以會觸犯遺漏「用戶思維」的邏輯謬誤,白話文,便是犯了只想表達、忘記傾聽的毛病。消費者之所以想看貼文,期待的是瞭解產品是否對他們有幫助,或者能不能從中撈到一點好處或優惠。
而至於品牌、公司坊的日常生活、員工活動、經營幾週年、營業額破紀錄,甚至是得了哪些國際大獎──這些內容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吸引力的。
二、和粉絲像朋友一樣相處
不同的身份和立場,會導出完全不同的談話氛圍;就像大家熟知的:最有效的聊天技巧,就是讓對方滔滔不絕的談論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這點,即使是在經營社群媒體上也適用。
如果你想要從消費者身上得到些什麼,那就勢必會演變成一場利益交換的遊戲,暴露出不真誠、不單純的動機,而任何製造距離感的文字,都會造成消費者與品牌相處的壓力。
最好的方式,就是盡可能的禮貌、口語、親切、直白,讓顧客感覺到你的親和力,甚至,就連稱呼自己是某某公司的小編,也請盡可能避免。
第二招:去專業化
心理學上存在一個專業術語:知識的詛咒(Curse of Knowledge),簡而言之,便是在與人溝通時,錯誤的假設別人和自己一樣,擁有相同的背景和專業知識。
愛因斯坦曾說:「如果你沒辦法向6歲小孩子解釋,那就代表你還沒搞懂。」
讓一般人也能夠聽懂困難的資訊,是一門值得我們花時間打磨、鑽研的技術。
一、比起展露知識含量,讓人好理解更重要
會想要看你的貼文的人,必定是對於某些資訊不瞭解,想要深入認識的小白;而你不需要為了擺弄,而塞入知識密度過高的專有名詞。
對讀者而言,只有能輕易吸收的內容,才具備實質上的意義。
二、動腦其實很累
在《快思慢想》中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把人類的思維歸類為兩種模式:
– 快速、直覺且情緒化的「系統一」
– 較慢、較具計畫性且更仰賴邏輯的「系統二」。
讀者在搜尋、閱讀行銷廣告這類碎片化資訊時,所使用的系統主要是前者。
而在這個娛樂極其興盛的時代,各類社群媒體、長影片、短影音,每分每秒都在努力見縫插針,瓜分網路使用者的注意力。
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,你的內容需要多麼吸引人,才能夠抓住人心呢?
或許,在發揮創意之前,該想想的是怎麼先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。
第三招:別老是想著賣東西
許多業者常犯的錯誤,就是太想要一直賣東西了。
根據研究,如果商家想要打入特定的市場,讓消費者認識品牌,必須在18個月內接觸、或者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中至少7次以上;這套理論在行銷學上極其知名,被稱為「七次法則」。
然而,有誰會願意看同樣的廣告內容7次以上呢?
如果只是不斷的推銷自家產品,無趣的內容只會不斷透支消費者的注意力,若想要將貼文點閱轉化為優秀的銷售業績,不妨想想:你究竟該寫些什麼內容,創作什麼樣的圖文,才會讓顧客願意留下來互動、和你接觸。
以上,掌握這3招內容心法,你的貼文將不再被忽視。
記住,用戶思維、去專業化、減少銷售痕跡、提供有價值的內容,並且與你的觀眾建立真誠的互動,讓你的內容引起共鳴,吸引更多讀者的目光。